古法今用!向田電飯甑將改變我們的生活?
華夏文明源遠流長,早在公元前6000年的新石器時代,陶甑(zeng,四聲)就出現在我國的水稻主產區,被人們用做蒸飯的主要炊具。隨著文明的發展和手工藝的進步,隨后出現的木甑取代了陶甑的位置,直到電飯煲和電飯鍋的發明之前,都是人們用來蒸飯和烹飪的必備炊具。
用甑蒸飯這種米水分離的古樸烹飪方式,在炊具電氣化的過程中被電飯煲所取代。原因無他,電飯煲比傳統的甑效率更高,操作更簡便快捷。
然而,現在科技又將改變我們的生活。橫空出世的向田電飯甑利用科技創新,讓古老的用甑蒸飯的工藝重新回到了我們身邊。
˙舌尖上的電飯甑
上世紀50年代日本東京通訊工程公司發明的電飯煲現已成為我們家家戶戶所用的炊具。日本人發明電飯煲的初衷是減少大家做飯的時間,是跟節奏越來越快的現代生活所匹配的。但是電飯煲自身存在的缺點在其誕生之后一直無法得到徹底解決。電飯煲米水混合,用水燜煮米飯的方式,注定了其對水比控制要求很嚴格,水稍多稍少,都會嚴重影響口感。電飯煲各部位受熱不均勻,也容易導致底部米飯結成塊等問題。并且,燜煮的方式也讓米飯里的營養大量流失。
電飯甑則完美地解決了以上的問題。首先,采用古法蒸飯的電飯甑,米水分離,受熱均勻,讓每一粒米都保持了米飯原本的香甜口感。其次,蒸飯的工藝,讓大米本身的營養被最大限度地保留在米飯里。同時,蒸熟的加熱方式對水比的控制要求不需要特別精密,只要根據向田電飯甑的說明操作,一個新手都可以蒸出美味的米飯。
˙雙瀝雙蒸——完美的蒸飯工藝
從2016年1月立項到2019年8月第一臺向田電飯甑上市,在創始人田忠良的帶領下,杭州向田科技足足耗費了三年半的時間,做了過萬次實驗,用掉了超過10噸大米,最終研制出了符合向田人愿景的產品。
為了電飯甑貼合最佳的蒸飯工藝,向田科技研發團隊走訪了云貴,兩湖,江浙等大米主產區,請教了無數蒸米飯的大廚和行家,最終敲定浙江桐廬地區“雙瀝雙蒸”的工藝。跟普通的一次瀝米后直接蒸熟的工藝不同,“雙瀝雙蒸”的工藝有第二次補水環節,即在米飯快要蒸熟的時候再次補水。這次補水,讓米飯完全熟透,水分充足,米中的香甜味得到最佳的釋放。傳統的木甑蒸飯,人工操作二次補水的難度并不大,然而要在電飯甑上實現這個工藝非常困難,向田科技的研發團隊做了無數次產品手板,失敗了無數次,調試了無數次,最終才攻克了這個技術難題。
˙既傳統又現代
古老的工藝被現代化的手法復活,聽起來像是童話里的情節,然而,這確實發生了。用甑蒸飯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是我們的飲食方式的一部分,是這個悠久的農耕文明的一角。在不完美的電飯煲憑借著簡便快捷的優勢占領了我們的生活之后,傳統只能用同樣現代化的姿態回歸。
向田電飯甑是由中國人發明的,是開在傳統上的現代之花。向田科技目前已經為向田電飯甑申請了6項中國發明專利,超過30項實用新型專利。同時,向田科技還走出了國門,申請并且獲得了日本,韓國等國家的發明專利。
向田人不僅希望向田電飯甑讓大家都吃上香甜的原汁原味的米飯,同時也希望通過電飯甑的推廣,讓大家更關注我們民族悠久的文明和文化傳統,并且將其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