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精尖”成果亮相北京科技周 凸顯北京創新實力
在活動現場,記者了解到許多“高精尖”成果已經逐漸走入大眾生活,這些成果惠及大眾,提高了大眾生活的品質,為大眾生活增添了更多色彩。
由大艾機器人推出的用于康復訓練使用的下肢外骨骼康復訓練機器人,將智能穿戴外骨骼技術、大數據與運動康復實踐相結合,形成體系化下肢運動康復設備,提升康復進程,解決重癥患者的康復痛點,減輕醫護人員負擔,提升康復服務效率。
“星驥”無人車系列,定位于高速、安全及可靠性,采用多源傳感器融合感知、高精度地圖與定位定姿、目標行為識別與軌跡預測、自主決策與路徑規劃等關鍵技術,能在高速道路及復雜城區道路實現汽車自動駕駛功能。
從海量數據文獻、專家學者、學術活動等數據中構建隱含關聯關系,科技情報大數據智能服務平臺挖掘科技發展的深層次規律,為科研人員提供了技術發展趨勢分析等信息,加速了科技創新。
除了簡單方便的康復訓練機器人、安全穩定的自動駕駛車、智慧準確的大數據平臺,據悉,北京科技周活動主場還展出48項高精尖產業發展成果,涉及人工智能、醫藥健康、智能裝備、新能源智能汽車等產業。
2017年底,北京市委市政府發布了《關于印發加快科技創新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系列文件的通知》,圍繞高質量發展要求,選取醫藥健康、人工智能等十個產業作為重點發展的高精尖產業,全面推進北京全國科創中心的建設。
北京市科委副巡視員劉暉5月22日在“高精尖重點領域重大技術創新成果”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市科委組建工作專班,狠抓重大項目落地,大力發展醫藥健康產業,重點培育人工智能產業,持續推進新能源智能汽車產業,加快發展新材料產業,支持科技服務業做大做強。
2018年,市科委投入科技經費超25億元,從基礎研究、技術創新、要素集聚等方面促進高精尖產業發展。同時,加快組建北京市科技創新基金。
高精尖產業正領跑北京經濟增長。2018年,北京地區生產總值超3萬億元,新經濟實現增加值超萬億元,其中高技術產業實現增加值6976億元,同比增長9.4%。北京的醫藥健康、人工智能、智能網聯汽車、大數據、5G等高精尖產業加速態勢明顯,高技術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分別同比增長13.9%和7.8%。
以新材料領域為例,截止2018年,以新材料為主的19家上市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065.17億元。
北京天科合達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形成集碳化硅單晶生長、加工、檢測、清洗封裝等設施齊全的創新型碳化硅單晶襯底生產基地,實現高質量4-6英寸碳化硅單晶襯底產業化關鍵技術自主可控。
以碳化硅和氮化鎵生產為主的北京國聯萬眾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其氮化鎵功放產品已在國內著名通訊公司得到批量應用,產品水平和國際同步,部分產品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北京鎵族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氧化鎵材料及其器件在航空航天、5G通訊、軌道交通、高端裝備、智能電網、新能源汽車等眾多領域具有潛在應用,市場前景廣闊。
在研究方面,北京新材料領域科技資源豐富,擁有兩院院士100余人,承擔國內科研項目資源三分之一左右,在新材料研究、制備、表征、檢測等方面擁有一批國際一流科學裝置和儀器設備。
未來,北京將加快建設一批高精尖創新中心,全力打造三大科學城創新高地,聚焦中關村科學城、突破懷柔科學城、搞活未來科學城,提升前沿學科交叉和融合創新水平,助力北京向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