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向華為恢復供貨 稱專利許可不受影響
《財經》記者就此信息向華為公司求證,華為表示暫時不予回應。
今年5月16日,華為及旗下70家子公司被美國商務部列入“實體名單”,不經允許,華為將無法從美國公司購買技術與產品。
華為于2018年曾公開過其核心供應商名錄,顯示33家核心供應商來自美國,高通就位列其中。
成立于1985年的高通是是全球3G/4G/5G移動通信技術研發領導企業。該公司業務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提供手機處理器與蜂窩基帶芯片。二是向全市場提供專利許可。
市場調研公司Gartner數據顯示,在2018年第一季度智能機處理器與基帶芯片市場,高通市場份額分別為45%與52%,為全球第六大半導體品牌。中國手機廠商小米、OPPO、vivo等使用的都是高通的手機處理器,蘋果手機里的基帶芯片亦來自高通。目前已經上市或正在設計的5G智能終端產品中,采用了高通5G解決方案的已經超過了150款。
專利許可是高通另一項核心業務。該公司成立不久即聚焦于移動通信基礎技術研發,通過發明專利收取許可費。目前高通在無線通信領域積累的專利數量超過超過14萬項,全球累計110億臺設備使用了高通專利,與300余家公司簽署了專利技術授權許可協議。該公司2018財年財報顯示,其專利授權收入營收占比雖然才23%,但貢獻了54%的稅前凈利,對高通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因此,盡管高通與華為在5G通信標準、蜂窩通信芯片領域存在競爭,但實際上雙方也有長期和緊密的合作。
華為長期向高通采購芯片,主要使用于銷售給海外市場的手機終端。一高通員工向《財經》記者表示,華為終端業務早年非常依賴高通芯片,“5.16”事件后,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公開透露,僅2018年,華為就向高通采購了5000萬顆芯片,他還特別感謝了禁售期間,高通、英特爾等美國公司為恢復供貨所做的努力。
另一方面,作為智能終端廠商,華為從高通獲得大量專利授權。鑒于華為自研了麒麟手機芯片和基帶芯片,專利許可不受美商務部“實體清單”影響顯然對華為業務可續性更為重要。
一位從事專利授權的資深人士向《財經》記者解釋稱,這跟專利的性質有關:專利所覆蓋的技術方案在申請專利的過程中實際上已經對社會公眾公開了,也就是說實施專利技術方案的企業或個人,可以通過公開渠道獲得專利技術,因而不屬于美國商務部此前“實體清單”的規制范圍。而按照《專利法》的規定,要實施某項專利技術,技術的實施方必須獲得專利權利人的許可,包括繳納相關的許可費。
中國通信產業走過了1G空白、2G跟隨、3G突破、4G并跑再到5G部分領先的歷程,中國廠商在5G標準專利中所占份額約在30%左右。但不能僅僅通過數量就判斷專利的價值,例如,5個一毛錢硬幣價值就比不上一個一元硬幣。
上述資深人士稱,專利的價值由市場來決定,因此并非所有公司都能從專利中獲利。有的公司因為專利在市場上“無人問津”,無法產生收益,又不想承擔不菲的維護費,就主動放棄專利。
高通稱會和每個需要的公司去進行專利許可的協商與談判。但這么多年來也有公司不滿,與高通大打專利訴訟戰,例如高通與蘋果之間長達兩年多的專利大戰剛以和解而告終。
高通如今已公布了5G專利許可費率,并在全球簽訂了超過35個5G技術許可協議,但高通沒有透露過完整名單,《財經》目前尚無法確認其中是否有華為。
不過,盡管高通稱已向華為恢復供貨,專利授權也不受影響,但只要華為處于美國商務部制裁之中,這種供貨仍然是臨時性的、可能隨時被中斷的,雙方頭上的業務損失風險依然高懸。
目前很難準確衡量禁運對雙方的損失。華為去年采購了5000萬顆高通芯片,但雙方并未透露具體金額,及今年的交易情況。
一些數據可供簡單參考:
其一,2018財年高通芯片出貨量8.55億顆,芯片業務收入173億美元。
其二,高通2019年第三財季財報顯示, 芯片業務收入為35.67億美元,同比下降13%,芯片出貨量1.56億,同比下跌22%,但是這和全球手機市場低迷關系很大,也不僅僅是因為華為。
其三,高通收入超過50%來自中國市場,小米、OPPO、vivo、華為、中興、聯想等都是高通的重要合作伙伴。
高通正在向中國廠商釋放更多的積極信號。在近期的這次采訪中,莫倫科夫向包括《財經》在內的中國媒體表示,不論貿易戰走向何方,高通將始終追求幫助中國的合作伙伴取得商業成功,并希望與中國合作伙伴共同推動全球5G部署和技術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