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rface折疊,納德拉很激動,微軟啥都有了
“Surface 始于七年前,那時,我們希望做些不一樣的事情,我們希望在形式和功能上進行創新。”微軟 10 月 2 日的發布會上,CEO 薩提亞·納德拉進行了這樣的開場白。
如今,Surface 已經走過了七個年頭,從不被看好,逐漸成為了二合一產品的中堅力量,微軟似乎也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硬件打法。
這場發布會,微軟一口氣發布了 6 款新品,一切都是 Surface,又不止是 Surface。
一次發布會,處理器有英特爾、AMD和高通,尺寸有 13 英寸和 15英寸,系統有 Windows 10、10X 和 Android……另外,有PC、有耳機還有手機(要是有塊表就更“完美”了)。
今天過后,Surface 的產品線前所未有的完整,而微軟,再度跨過萬億市值之后,也正處在一個全新的階段。它想要的越來越多。
1. Surface 家族又壯大了
Surface Laptop 3,終于有了 15 英寸可選
第一款亮相的產品是 Surface Laptop 3,這條產品線也是納德拉上任后才推出的Surface系列。
雖然屬于例行更新,但 Laptop 3 的處理器升級為酷睿 10 代四核處理器,另外加入了 15 英寸可選,這個版本搭載了性能更強的定制 AMD Ryzen 處理器。
此外,Laptop 3 終于加入了 Type C 接口,可以用于輸入畫面、傳輸數據等,保留了 USB-A 接口和 Surface Connect 磁吸充電接口。
Laptop 3 擁有更長的鍵程,更大面積的觸摸板。模塊化設計,可更換移動硬盤支持快充技術,一小時能充 80% 的電量,1.288kg,官方續航 11.5 小時。
13 英寸售價 999 美元起,15 英寸 1199 美元起,即日起開啟預約,10 月 22 日開售。
Surface Pro 7,支持了 WiFi 6
Surface Pro 7 也屬于例行更新。除了處理器升級到酷睿 10 代四核處理器以外,也加入了 Type C 接口,支持 WiFi 6 ,官方續航 10.5 小時。
功能方面,Edge 瀏覽器加入了整合信息功能,比如搜索、整理你的旅行計劃,同時手寫筆支持了 in line ending 功能,你現在可以在Excel中的單元格中直接通過手寫輸入數據;
另外,新款 Surface帶來了更強的跨平臺功能,手機的來電可以直接在 Surface 上處理。
售價749美元起,10月22日開售。
以上兩款產品都是例行更新——更新的處理器、更全的接口、更多的顏色與更多的尺寸。實際上這兩個產品線已經相當成熟,如今處于“查缺補漏”階段。
Surface Pro X,高通驍龍處理器
第三款產品,采用了 ARM 處理器的 Surface Pro X,更具體一點是基于高通驍龍定制的 Microsoft SQ1 處理器,功率可達 7W,7nm 制程,峰值頻率 3GHz,官方稱每瓦性能比 Surface Pro 6 強 3 倍。
這款新 Surface 采用了 13 英寸,2880 x 1920分辨率的窄邊框屏幕,重量為 762g。
當然,它采用的 ARM 處理器是為了支持 LTE 網絡和更好的續航。如今采用 ARM 處理器的便攜 PC 已經陸續上市,輕度辦公不成問題。
微軟為這款設備帶來了全新的 Type Cover 設計,手寫筆可以隱藏其中,筆反過來也可以當做“橡皮”使用。
生產力是 Surface 永恒的話題,發布會上的好伙伴 Adobe 又來站臺,展示了 Adobe Fresco 在 Surface Pro X 上的應用。Surface 主管 Panos Panay 同時承諾,努力把Creative Cloud 的其他關鍵部分盡快引入 Surface ProX。
Surface Pro X 將在 11 月 5 日開售,999 美元起。
新耳機,能用 office 的加大號 Airpods?
如今各家都喜歡在耳機上做做文章,微軟也帶來了真無線耳機 Surface Earbuds。其配合充電盒可實現長達 24小時的續航。此外,耳機側面支持觸控,方便完成“點擊跳過歌曲”等任務。
既然是微軟的產品,當然還有有些自駕生態的應用,這款耳機支持 Office 聽寫,可以記錄聲音并加入到 PowerPoint 中(怎么有種 TNT 的感覺)。
售價 249 美元。
One more thing,兩款“折疊屏”?
發布會之前,就有傳言表示,微軟會在此次發布會上展示此前演示過的雙屏設備。微軟果然沒有放鴿子,Surface Neo 和 Surface Duo 壓軸登場。
Panos Panay 在介紹產品前鋪墊了很久的情緒:“當我們啟動 Surface 時,我們的愿景是,消除筆記本電腦和平板電腦之間的沖突。”
微軟的答案是雙屏設備。
兩塊屏幕的大小為 9 寸,通過特殊的鉸鏈相連接,可以折疊成平板,也可以展開成筆記本狀態搭配實體鍵盤使用。
實際上,折疊雙屏手機并不是什么新鮮玩意,近一點的產品,手機有中興的 AXON M,PC 有聯想的 YOGA Book。
而微軟的努力,是把雙屏設備做薄。Surface Neo 每一面都是 5.6mm 厚,官方稱之為有史以來最薄的 LCD,重量為 655g。
它同樣支持手寫筆,也支持磁吸式的實體鍵盤。但手寫筆只能吸在背面充電,而如果你在使用鍵盤時折疊屏幕,就會把鍵盤夾在中間……
搭配這款設備,微軟推出了 Windows 10X 系統,它支持所有的 Windows 應用。系統也適配了雙屏設備,畫面會根據位置自動調整,當在郵件中點擊一個網址,會在另一個屏幕上彈出網頁等等。
小號的雙屏設備叫做 Surface Duo。Windows Phone 雖然死了,但是微軟造手機的心不死。把 Surface Duo 弄小一點,換上 Android 系統,再加上射頻功能……
Bang!你就得到了一臺雙屏手機。
是的,Surface Duo 就是這樣一款設備,相比較 Surface Neo,它的屏幕縮小到了 5.6 英寸,而采用 Android 系統使其可以使用大量針對移動端的應用,更重要的是,它能打電話。
微軟 Surface Neo 和 Duo 將在 2020 年圣誕假期上市,售價還沒有公布。
微軟顯然明白雞蛋不能放到同一個籃子里的道理,一次發布會,處理器有英特爾、AMD和高通,尺寸有 13 和 15,系統有 Windows 10、10X 和 Android……
發布會上的介紹中,“focus”這個單詞屢次出現。總體來看,這幾款產品依然聚焦在了效率和生產力的提升上,盡管實現方式各有不同。
2. Surface 知“恥”而后勇
時至今日,可能依然有人會問,微軟為什么堅持做 Surface 這個產品線。
“微軟需要進行一個嘗試軟硬結合的入口,以及展示 Windows 的平臺。因此,Surface誕生了。Surface 銷售得越多,就意味著越多的人使用微軟服務。”微軟首席產品官 Panos Panay曾在采訪中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解答,
“在微軟內部,我們賦予Surface 的定義是微軟所有精華集大成者和最佳的表現窗口,它是一個集合了微軟所有優點的產品。”
此外,微軟作為 Windows 的提供商,也希望能給同質化嚴重的 PC 市場帶來一些活力與創新;同時,他們希望向外界展示,高端 PC 產品能夠提供更加優秀的體驗。
比如,此次的雙屏設備 Surface Neo,就搭載了全新的 Windows 10 X。如果沒有微軟自家的設備,那么新系統就無法快速有效地向外界展示。
然而,早期的 Surface 并非如微軟描述地那般“優秀”。
2012 年,微軟更新了 Windows 8,第一次在界面形態上有了重大變化,引入了觸屏、磁鐵等全新的設計元素。顯然,Windows 8 在設計之初,就考慮到了“二合一”產品的使用場景。
因此,那時的微軟認為,是時候推出自己的設備了,便在同年推出了第一代 Surface。
但初代的 Surface 搭載了“閹割版” Windows RT 系統,因此限制了生態,而具有完整版本的 Surface Pro 價格又偏高。這顯然不符合微軟對“二合一”產品的定位——兼具平板電腦的便攜與傳統 PC 的性能。
系統閹割,續航過短,生態不完善(幾乎給 Windows RT 判了死刑)等諸多原因,導致第一代 Surface 銷量慘淡。上市后的第一個季度銷量只有 90 萬臺,最終導致下游 OEM 廠商也放棄了 Windows RT 設備。
由于 Windows Phone 的失敗經歷,Surface 的產品線也一直備受質疑。微軟最終在 2014 年推出第三代的產品上放棄了 RT 系統,與此同時,Surface Pro 3 也在設計、續航、性能上得到了大幅度升級。
值得注意的是,Surface 業務線在第三代推出后首次實現了盈利。而這一年也是微軟現任CEO薩提亞·納德拉走馬上任的關鍵一年。
正是在這一年,微軟明確了 Surface 的航線,主打辦公與生產力工具,放棄了輕度影音等需求。譬如,你會發現Surface Pro 3 的屏幕與前一代相比變得更大,性能更強;同時,微軟也砍掉了小屏的 Surface Mini。
在之后的數年里,Surface業務線不斷升級自己的續航、性能、設計,逐漸站穩了這一市場。此外,這條微軟業務線還“乘勝追擊”,陸續推出了 Surface Go、Surface Pro、Surface Laptop、Surface Book、Surface Studio 等一系列產品。這種做法也讓微軟的“二合一”的概念開始被下游廠商所接受。
到今年,微軟又展示了雙屏的生態,截止到明年圣誕假期,微軟或許也會用自己的號召力與成功經驗,去吸引更多的開發者與下游廠商。
3. 微軟的大象轉身
雖然 surface 的硬件銷售在微軟營收的占比并不大,但在產品線如此聚焦的同時,能快速根據市場和消費者的反饋做出調整,本身就是微軟保持良性運轉的反應之一。
正如上文所講,從 2012 年到現在,微軟在 Surface 上經歷了相當多的調整與試錯。這是一種不突出卻相對穩健的進步,也符合微軟“保持成長心態”的企業文化。
這種心態的確立,不僅來自于外界對微軟的不斷質疑,很大程度上也來自于CEO納德拉上任后對微軟內部的文化重塑。
你不得不承認,即便曾經在PC時代呼風喚雨,微軟的確錯過了一整個移動互聯網時代。
與蘋果、Google、Facebook 們相比,2014年被納德拉剛接手時的微軟,無論是市場表現、財務狀況還是內部協作能力均處于低谷。
但在納德拉的帶領下,微軟正在重新變得高效、快速,甚至是謙虛。也正因為如此,微軟實現了“復興”。
“復興”可能并不是一個準確的形容,因為微軟的發展雖然有過起伏,但從未真正衰落過。所謂復興,更多指的是如今微軟在市值、業務等層面上的強勢表現。
從今年6月開始,微軟絕大多數時間的市值都保持在萬億美元以上,截至目前已穩坐全球市值第一的寶座。
而這一切,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一個人——現任CEO納德拉。
在他過去五年半的任期內,微軟股價上漲了近四倍,市值超過了萬億美元。也正是他在剛接任微軟CEO時曾明確表示,要把微軟變成一個以云計算業務為優先發展戰略的公司,微軟股價才從那時起上漲了近300% 。
此后,他通過軟件開源,與競爭對手合作,縮減移動業務,優先發展云計算等一系列舉措,將微軟從動蕩中逐漸拉回到正常的發展軌跡上。
在他上任后八周,微軟就在 iPad 上發布了其標志性軟件套裝——Microsoft office,打破了公司不與競爭對手合作的名聲;兩年后,在SaaS軟件巨頭Salesforce 召開的Dreamforce 會上,作為主題演講人,納德拉在一次產品演示中使用了 iPhone,這在鮑爾默時代是不可想象的。
此外,在果斷放棄諾基亞后,納德拉接連主導完成了對LinkedIn、GitHub等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收購;從2019年 7 月至今,微軟在三個月內連續收購了三家創業公司,目的是繼續壯大云計算服務。
2018 年,納德拉曾進行了一次上任以來最大規模的組織架構調整。這次調整幾乎等同于對 Windows 這個于微軟有象征性意義的業務進行了徹底“肢解”:
原Windows核心業務歸入體驗與設備事業部,外圍的Windows 平臺團隊歸入云計算與人工智能平臺(這兩個都是新部門)。
如今,云計算已經成為了微軟最重要且最具市場價值的業務組成部分。據今年7月公司發布的新一季財報顯示,微軟的云計算業務收入首次超過 Windows 業務;微軟 Azure 云部門2019年Q2營收同比增長了68%,市場份額已經達到市場頭名亞馬遜 AWS 的一半。
實際上,納德拉的天才之處,正是他知道如果微軟想改變,就必須從內部開始。
就像剛才提到的,如今現在隨便問一個微軟員工,他們可能都會用兩個詞來概括納德拉的哲學——成長心態。
“不要猶豫提出新的想法,不要因為有失敗的風險而不去做。這些倡導都是革命性的。” 一位微軟員工表示,在聽過很多納德拉的內部演講后,他們的確正在改變自己的思考方式與工作方式。
而思考方式的轉變也會很快映射到公司的產品決策和業務發展上。
譬如Hololens(微軟的增強現實眼鏡),作為一項類似于谷歌登月計劃的高風險投資項目,公司從未放棄的同時,項目團隊也在針對普通消費者、企業以及開發者等不同客戶身份做更多產品設計上的嘗試。
也許“成長心態”的最美妙之處在于,你可以讓一個錯誤變成一個學習的機會。
亦如微軟今晚那些將要接受市場考驗的折疊硬件產品,以及仍然需要更多開發者“回心轉意”的軟件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