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季度營收增60% 云計算3A戰事轉向“協同作戰”
3A格局穩定:阿里云增速約為亞馬遜2倍
截至目前,全球三大云計算巨頭三季度業績均已出爐。
10月28日,微軟公布了2021財年第一財季財報。微軟繼續受益于宅家學習和辦公,受疫情提振,Azure公共云營收大增48%,高于上一季度47%的增幅,分析師此前預期增長約44%。不過, 這一微軟增長最快的產品收入增幅,已連續兩個季度未突破50%;兩天后,亞馬遜公布了財報業績。第三季度,亞馬遜AWS云計算業務營收為116.01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的89.95億美元相比,同比增長29%,這意味著AWS營收增幅再次低于30%。
今年4月,國際研究機構Gartner發布云計算市場追蹤數據顯示,全球IaaS市場快速增長,同比增長37.3%,總體市場規模達445億美元。全球市場3A格局穩固,但亞馬遜市場份額被微軟和阿里云擠壓,從2018年48%下降到45%。阿里云排名第三,市場份額增速最快,從2018年的7.7%,上漲至9.1%。相比全球,亞太市場增長更快,云計算市場規模同比增長達50%。在亞太市場上,阿里云從2018年的26%上升至28.2%,接近亞馬遜和微軟總和。同期,亞馬遜份額從去年18%下降至17%。
另據Gartner對云廠商產品評估報告顯示,在存儲、網絡和IaaS基礎能力大類中,亞馬遜穩居首位,阿里云在計算大類中領先。
企業需求生變:云設施與操作系統要協同
近兩年, 云計算領域加入了SaaS軟件集成這種“新玩法”。微軟Azure將云與SaaS軟件更多的集成,阿里云開始強調云端一體和云釘一體,系統性、易用性、協同性和低門檻成為云計算巨頭的標配屬性。
在不久前的云棲大會上,阿里云智能總裁張建鋒表示,過去10年,幾乎所有超級App都誕生在云上,人工智能、移動協同等技術在云上得到極大普及,云成為時代載體和數字化發展標志。他認為,這還不夠,企業不僅需要解決IT資源的問題,而且還要解決應用智能化、數據化和移動化的問題,這需要一個更完整、更易用的平臺。在阿里云1.0時期,云像是一個“DOS系統的計算機”,需要掌握一套復雜的代碼指令來運行;在2.0時代,云的基礎設施與數字原生操作系統相互協同,云正在演變成一個“Windows系統的計算機”,降低企業及用戶的用云門檻。
財報顯示,阿里云增長主要得益于為各行各業提供更完整的數字化轉型技術和服務,特別在互聯網、金融、零售等行業表現出高速增長。其中,約60%的A股上市公司使用阿里云的技術和服務。有分析認為,與此前客戶重點關注云資源供給和成本等不同,未來公有云市場的主要驅動力來自于業務快速應變和敏捷交付,云服務市場正呈現出技術生態化、需求多樣化、模式豐富化、管理復雜化的新機遇。
新戰略部署:“云釘一體”將全面落地
不久前, 阿里還公布新一輪戰略部署,將釘釘升級為大釘釘事業部,與阿里云全面融合,并將整合阿里集團所有相關力量,將“云釘一體”戰略全面落地。這意味著,“釘釘 ”已經有了新的內涵。在公眾看來,釘釘是企業協作溝通工具,而在阿里云的布局看,釘釘是其數字經濟基礎設施的重要環節,是“開疆拓土”的盟友。
一直以來,阿里云和釘釘各有側重,前者的主要策略是賦能大客戶的數字化,后者聚焦中小企業。當釘釘的客戶群需求增加并需要打造系統平臺時,便可引入阿里云的整體解決方案,兩者就形成了協同作戰的雙生關系。 公開信息顯示,該季度內,工商銀行、一汽集團、新華保險、飛鶴集團等與阿里云達成重要合作。例如中國一汽集團,已經基于云釘一體打造了數字化平臺,承載了中國一汽移動辦公及各項企業應用,實現統一認證、打通了應用系統,同時也推動了數字化工廠的實施落地。目前,一汽集團包括遠程辦公、任務管理、生產規劃、設備改造等工作及業務流程,均已經實現數字化。
張建鋒表示,此前公布過3年再投2000億,對數字經濟基礎設施而言,2000億的投入并不大,3年之內還會投入更多。他還透露,今年不僅在基礎設施領域加大投入,還將大規模引進頂級科技人才。作為中國云計算的頭部玩家,阿里云享受了先發紅利,在新的階段,它更需要重新定義云計算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