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家裝匆匆入局,怎能“玩懂”寵物經濟?
2010年以來的十年間,我國城鎮寵物行業市場規模年復合增速達到34.55%。如今,我國寵物經濟規模已經達到3000億元。據艾瑞咨詢預測,到2023年,我國寵物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4456億元。也就是說,兩年間它經濟還有近50%的市場增長空間。
龐大的市場吸引了不少家電家裝企業入局,但如果僅僅從這些動物身上看到金錢,那么這些企業還不算是真正“玩懂”寵物經濟這場“商業游戲”。
01 匆匆入局的企業你不懂“愛”
寵物消費市場的火爆,吸引了各個領域的產品入局,在龐大的“鏟屎官”隊伍面前,寵物家電成為迅速興起的全新品類。智能投喂、遠程看護等產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目前寵物智能用品普及率已經達到40.3%,而且還有持續增長的趨勢。
據企查查與社科院聯合發布的《2020中國企業發展數據年報》顯示,2020年寵物相關企業新注冊37.6萬家,同比增長90%,遠超2020年新增企業注冊數總增速。其中也不乏一些家電企業的身影:美的推出了貓用飲水機、空氣凈味器和貓用航空箱等產品;萊克、小熊、怡享科技、亞都等家電企業也都有所動作。
這些家電企業推出的產品中,有在養寵圈中比較流行的智能飲水機,其原理就是利用動物不喝“死水”的原理,在產品中內置水泵,讓水流動起來,引發動物們的好奇心,達到主人不在家時讓寵物飲水的效果。有些產品還配備過濾功能,能過濾掉水中的灰塵和動物毛發,讓寵物們喝上干凈水。
還有針對解決寵物毛發脫落問題的寵物剃毛器,安靜、力度柔和、不卡毛、產品性價比高于專業美容機構一次剃毛護理,目前也逐漸受到養寵人士的歡迎。
不過一擁而上的企業,似乎對于寵物的死活并不關心。在黑貓投訴上,某知名品牌的智能寵物喂水器存在漏電現象,導致寵物的觸電死亡;智能寵物被窩因為溫度調節錯誤,導致寵物過熱而被捂死等等,寵物家電產品品質的良莠不齊,技術缺乏,監管缺乏暴露無遺。
有調查顯示,用戶對寵物家電家裝產品的消費決策中,安全性、產品的耐用性占比超過70%。而對寵物家電家裝產品的不滿則主要集中在功能不實用、實際效果不符合預期、故障率高等原因上
出現這種現象的背后,除了市場監管不嚴之外,不少廠家也是抱著“不過是一條狗、一只貓……又不是人”這樣的心態來做產品,完全忽視了寵物與人之間的關系。
有些網友曾在微博上留言調侃稱:“家電家裝的老大粗們不懂什么叫愛。”
02 龐大市場背后的邏輯:寵物對于飼主意味著什么
網上不乏有飼主花費重金為寵物看病的新聞:一個朋友,養了七年的狗狗得了乳腺癌,眼睛不眨地就掏出了三萬元為其治病;還有的養狗人士,會定期給狗狗做檢查,檢查的費用甚至超過了自己看病的費用;有的小區養狗人士增多,已商量要在小區開辟出一塊地方給寵物狗修游泳池。
在養寵物人士心中,貓、狗、蛇、蜥蜴、鸚鵡、烏龜……這些動物不再簡單的是寵物的角色,它們是“家人”,是“忠實的陪伴者”。
造成寵物替代人類成為陪伴者的原因,是日益加劇的老齡化和單身現象。
對于單身青年來說,與其和另一個人類因為生活瑣事、金錢、各自的原生家庭不和、婚嫁等各種矛盾而吵吵鬧鬧,還不如飼養寵物來緩解工作生活的壓力。
對于老人來說,寵物可以代替子女陪伴在老人身邊,不離不棄。老人也能從照顧寵物中重新獲得他們需要的被需求感和成就感,也減輕了不少與年輕子女之間的觀念矛盾。
在情緒低落時,寵物如同一個默默無言但是永遠陪伴在你身邊的戰友,給予一個人愿意留存在這個世界的欲望。寵物經濟在很大程度上是孤獨經濟,當一個人無法從現代生活中他人找到溫暖時,就只有轉向去依靠那些小動物了。
由此也可以看出,寵物經濟實際上是人們為了排解自己的孤獨而建成的市場。只要現代人類之間的隔閡還存在,那么寵物經濟就不會有“退燒”的一天。
眾安保險今年上半年數據顯示,公司寵物險業務同比暴漲60倍,截至上半年,眾安保險的寵物保險已經服務超過100萬寵物主。 但是中國寵物險的滲透率(1%)相比部分發達國家(40%)還是一個巨大差距。
此外,投資機構也早就開始在寵物經濟里“淘金”:高瓴、紅杉中國、KKR等頂級投資機構近年來爭先布局優質標的。僅2016-2018年的三年間,高瓴資本就砸了至少十億美金,投了100多家寵物企業。
當寵物逐漸成為中國家庭中的一員時,服務于中國家庭的家電家裝企業也應當將寵物當中是一個有著“特殊需求”的人類客戶來服務比較好。
03 沒有“愛”怎么做好寵物家電?
在飼主對寵物的愛這一原動力的促使下,發達國家有著一條完整的寵物行業:從寵物飼養、寵物食品、寵物用品、寵物醫療、寵物美容、寵物培訓、寵物喪葬等,涵蓋了寵物從生到死、吃喝拉撒睡的各種需求。
同時,海外市場對寵物用品也有著嚴格的規范。以寵物食品為例,在國外吃死哪怕一個寵物的代價往往是該品牌所有產品下架,甚至可以索賠到相關企業倒閉。
相較之下,國內寵物市場如今還處于眾多企業入局的藍海期,參賽者還未達到飽和狀態。而層出不窮的新品牌讓消費者眼花繚亂,至今還未有一個國內品牌擁有較好的品牌忠誠度,這也為一些剛入局的家電家裝企業提供了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