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消費 > 曝光臺 > 正文

涉價格欺詐受處罰 博西家電的信任危機

2023-02-01 20:47:20   來源:北京商報   評論:0   [收藏]   [評論]
導讀:  2023家電行政處罰第一案落地,博西家用電器(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博西家電)雙11價格欺詐被罰8萬。  2月1日,北京商報記者從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獲悉,2023年1月初,南京市鼓樓區市場監督管理局調查
  2023家電行政處罰第一案落地,博西家用電器(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博西家電”)雙11價格欺詐被罰8萬。

  2月1日,北京商報記者從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獲悉,2023年1月初,南京市鼓樓區市場監督管理局調查發現,博世家電的一款產品存在違反明碼標價和禁止價格欺詐規定行為,給予博西家電8萬元罰款的行政處罰。

  “先升后降”損害消費者利益

  天眼查數據顯示,博西家用電器(中國)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法定代表人賈濱,注冊資本2200萬元,是一家以從事批發業為主的企業。BSH家用電器有限公司通過博西家用電器投資(中國)有限公司間接持有其100%股權。

  BSH官網顯示,博西家電由羅伯特·博世有限公司(斯圖加特)和西門子股份公司(慕尼黑)于1967年合資創立,自2015年1月起成為博世集團的全資子公司。目前,博西家電已由一家德國出口商發展成為全球領先的家電制造商之一,產品品類包含灶具、烤箱、吸油煙機、洗碗機、洗衣機、干衣機、冰箱和冷凍柜等大型家電產品,以及吸塵器、咖啡機等生活電器。

  然而就是這樣的國際知名品牌,如今卻“翻了車”。據南京市場監管部門處罰事由顯示,在2022年“雙11”促銷期間,在“博世家電官方旗艦店”在天貓平臺銷售的一款“除菌凈味儀”在11月5日-10日標價2299元,11月11日當日卻稱活動價2999元,折后優惠價2399元。經查,在“雙11”促銷前七日,此款凈味儀產品的成交價為2299元,未發生過2999元的成交價。

  簡單來說,博西家電的除菌凈味儀一直售價2299元,只不過趁著“雙11”期間標注了2999元的價格,讓一些不明就里的顧客誤以為得到了實惠。

  近幾年來,博西家電在中國消費高端化崛起的過程中,面臨著來自卡薩帝、COLMO、方太等中國本土企業正面打壓,在冰箱、洗衣機,廚電等市場上份額被蠶食。

  北京商報記者就此事致電博西家電進行采訪,對方稱“這是公司總機,對這件事不清楚”,當記者問及應當向哪一部門采訪時,對方同樣稱“不清楚”。

  對于博西家電操弄標價的行為,業內專家稱這大大傷害到了消費者權益。產業觀察家許意強認為,縱觀線上家電市場,趁促銷期間玩“先升后降”把戲的商家為數不少,“主要問題還在于品牌方的主動作惡,為了追求商業利益和效益,欺騙用戶”,但平臺方也有一定審核、監管的責任。

  價格欺詐痼疾如何破

  有業內觀點指出,價格欺詐、“先升后降”已經成了線上商城的痼疾,為此,2022年國家市場監督管理局特意出臺《明碼標價和禁止價格欺詐規定》,其中(以下簡稱《規定》),其中明確寫到,“經營者通過網絡等方式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應當通過網絡頁面,以文字、圖像等方式進行明碼標價”,針對促銷活動,《規定》內寫到“公布的促銷活動范圍、規則與實際促銷活動范圍、規則不一致”屬于價格欺詐行為。

  在此次博西家電事件的處罰中,南京市鼓樓區市場監督管理局認為,博西家電的上述行為屬于《規范促銷行為暫行規定》第二十一條第二款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第十四條,構成了《明碼標價和禁止價格欺詐規定》十九條第一款第三項所指的價格欺詐行為。根據有關法規,南京市鼓樓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決定責令當事人改正,并作如下處罰:罰款80000元,上繳國庫。

  許意強表示,價格欺詐行為多見于一些小作坊式的企業以及其生產的“白牌”家電,對于博西家電這樣的知名企業而言,使用這種伎倆得不償失,損害了長期建立起來的品牌形象。另外,消費者有鑒于大企業都存在違規、違法行為,勢必會對家電市場整體加深疑慮,不利于行業的健康發展。

  產業觀察家張穎也認為,監管部門對大企業開出處罰,也有一定的警示作用,既是對企業方面的警醒,也是給消費者的提示。一般消費者購買家電時比較關注質量問題,對于價格相對不甚敏感,從網絡平臺選購時,其下方的評論也多與產品性能、質量有關,對于價格上的出入甚少提及,這也讓部分企業鉆了空子。

  有關專家指出,減少甚至杜絕網絡平臺上的價格欺詐并非不可能,但需要落實各個主體責任,否則層層推諉,令消費者投訴無門。張穎認為,平臺一方具備技術優勢,可以充分利用大數據監測,跟蹤商品價格,對于操弄價格行為及時預警、通報,斷絕部分商家的非分之想。

  此外,進一步暢通消費者渠道也是關鍵。有關專家談到,實際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早已提到,“商家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賠償金額一般為顧客支付價格的3倍,但現實中,過高的投訴成本往往打消了消費者維權的意愿,如何讓投訴渠道更加“親民”,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北京商報記者 金朝力 王柱力

分享到:
責任編輯:zsz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