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服務 > 專題 > 正文

小米失落手機基本盤 5G商用成熟前的日子怎么過?

2019-12-16 01:35:13   來源:第一財經   評論:0   [收藏]   [評論]
導讀:  冬天已經來了,2019年我們即將面臨最嚴峻的挑戰,沒有一絲一毫盲目樂觀的余地! ⌒∶锥麻L兼CEO雷軍說出這句話的場合,是在今年1月11日的小米集團年會現場。聽起來這只是一記針對內部的警鐘,沒人想到,
  “冬天已經來了,2019年我們即將面臨最嚴峻的挑戰,沒有一絲一毫盲目樂觀的余地。”

  小米董事長兼CEO雷軍說出這句話的場合,是在今年1月11日的小米集團年會現場。聽起來這只是一記針對內部的警鐘,沒人想到,在5G大規模商業化應用前夕的2019年,中國智能手機行業會集體陷入“冬天”最難熬的時刻,尤其是對華為之外的品牌而言,沒有哪家敢說“等到明年,市場一定就會好起來”。

  市場調研機構Canalys最新發布的2019年第三季度出貨量數據顯示,華為拿下了當季超過42%的智能手機出貨量份額,其余頭部品牌均以負增長陪跑。這份報告還顯示,期內小米成為出貨量同比跌幅最大的品牌,單季市場占有率僅剩9.0%。

  手機硬件的銷售增長有限,于是這一年里,小米利用自身的品牌力和線上線下的銷售通路,對冰箱、洗衣機等越來越多的生活大家電有了興趣,生態鏈企業中也陸續出現了獨立上市的范例。豐富多樣的物聯網硬件及生活產品,逐漸組成小米業務增長的“第二曲線”。

  2018年上市后至今,小米對外宣布了6輪或大或小的組織架構調整,銷售渠道、大家電、人工智能與云計算、互聯網商業化、海外市場……許多新業務方向通過事業部制,得以強化落定。為解決國內市場手機業務的銷售瓶頸,2019年5月,雷軍甚至通過兼任公司中國區總裁的方式“重回一線”。

  在業務屬性上,小米過去一直試圖說服外界自己是一家“以手機、智能硬件和IoT平臺為核心的互聯網公司”。相比硬件企業,互聯網公司擁有更高的賺錢效率。但投資者對小米的這個自我定義并不認可。目前,小米的總市值在2200億港元(約合1968億元人民幣)左右,相較去年7月上市時的市值,已跌去一半以上。

  對小米而言,2019年確實是掉入手機行業谷底的一年,同時還要不斷擠出去年上市時因虛榮心而徒增的估值泡沫。在最難熬的日子里,小米到底要怎么過?技術面對變現命題,現階段似乎有些無能為力,不過“小米”這個品牌的價值,正在逐步成為這家公司手里最靠譜的籌碼。

  失落的手機基本盤

  小米的生意,始于為安卓系統的智能手機定制操作系統,爆發于自己下場做性價比型智能手機。所以不管是從業務核心還是收入占比而言,智能手機都是小米無法忽視的基本盤。

  小米稱得上是行業中最“生而逢時”的公司之一。中國市場自2007年之后從功能機大規模轉向智能機,這一整體升級過程是行業面臨的最大紅利窗口。蘋果、華為、小米、OPPO、vivo等品牌跳入這個窗口的時間、方式和速度各不相同,因此在早期分化出了截然不同的發展路徑。

  相較于其他公司,小米發展早期的最大優勢,就是年輕品牌與年輕用戶形成的緊密關系,以及狠抓“性價比”的賣點。其手機的供應、銷售鏈也建立于這一基礎之上,全代工、按需生產、高周轉、低庫存等一系列創新特點,讓小米保持了極高的運營效率。

  但上一輪從功能機到智能手機、從3G升級到4G制式引發的換機潮紅利終將過去。調研機構的數據顯示,自2018年年中開始,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已經呈現出貨量增速放緩、消費者換機周期更長、單品消費價格更貴等多重特點,儼然是一個成熟市場。簡單說,手機在越賣越貴的同時,也確實是越來越耐用的,這導致消費者不會輕易選擇換機。與此同時,5G的商用環境建設剛剛起步,加重了消費者的觀望心態。

  如果按照銷售額和出貨量估算,小米2019年單部手機的平均價格預計仍將處于1000元以下。不過從2018年第三季度起,小米開始在季度財報中披露2000元以上的產品對于公司智能手機收入的貢獻率。從全年發布的小米系智能手機產品結構來看,過去12個月,這家公司都在圍繞1500元至3000元的價格檔位密集布局。沒有當年主打“性價比”概念、緊貼手機成本定價的那一套思路,小米手機向上“升級”的包袱可能還會更輕一些。

  智能手機是一個整合了多種元器件的復雜產品,生產鏈條的利潤卻集中在最上游的芯片、基帶等關鍵元器件,以及最下游由手機品牌負責的設計總裝部分。想要攫取更高利益,品牌就需要通過研發能力,吸引更多上游資源為己所用。

  從整體研發投入、以及相對于營收的占比而言,小米手機相比蘋果、華為的情況仍有差距,這家公司還在嘗試擺脫輕研發、重營銷的固有標簽。但以研發立身,這件事又并非一日之功。

  直到市場增速進入下行周期,小米才意識到自主研發能力的重要性。2016年,雷軍取代周光平,重新親自管理供應鏈關系,小米曾經拿出MIX這樣集結了大量前沿技術的概念性產品,以及自研芯片“澎湃松果s1”,令小米的口碑及銷售表現遠超市場預期。2019年11月推出配備了1億像素攝像頭的小米CC9 Pro之后,小米聯合創始人、主管手機研發的林斌也曾對媒體表示,小米的研發團隊在過去3年時間,已經從400多人增長至3700多人。

  首款MIX之后小米再也未見“為發燒而生”、在技術上有顯著創新的概念性產品問世。而同期,全面屏、屏下指紋、升降攝像頭等概念機技術向中低端機型滲透的速度越來越快,2000元以上的智能手機的產品優勢又能保持多久?答案不容樂觀。在智能手機這個主戰場,小米的品牌力不僅沒有持續走強,反而還有掉隊的危險。

  以物聯網的名義

  在赴港上市的招股書中,小米列出了一系列公司自認為可以用來判斷運營成績和效率的指標,其中一項是“每售一部手機的IoT與生活消費產品分部收入”,也就是小米每賣出一部手機,市場同期消費了價值多少元的小米其他產品。2018年,這一數據是369.1元;如果按季度計算,最高的2018年第四季度可達到近600元。

  從這個指標出發,我們可以看到小米另一大業務“IoT和生活產品”的誕生邏輯——小米手機上的MIUI系統,可用于控制用戶家中的其他智能硬件產品,形成以家庭為單位的物聯網(IoT);小米的品牌影響力,還有機會通過非智能的日常用品(生活消費產品)繼續在家庭場景中滲透。雙管齊下,小米不僅獲得了更全面的生活場景數據,也提升了手機消費之外的用戶客單價。

  在用戶端,小米的物聯網概念,落地于“米家”App。截至今年上半年,米家App的月活用戶數是3040萬。以物聯網的名義,小米用生態鏈模式不斷羅織的產品矩陣從智能家居延伸到生活耗材,小米的角色,越來越像是一家零售品牌企業。但現階段,物聯網領域尚未出現真正顛覆式的技術進步,其智能程度還非常有限,用一款App遠程遙控某個電器產品的開關機,從操作便捷性上反而顯得多此一舉。

  如果將小米的另一個業務來源“互聯網服務”也考慮在內,還可以獲得一個更大膽的假設:目前,為了平衡用戶體驗和商業化收入,小米在經歷了一年較為激進的MIUI“廣告化”過程后,放緩了這部分的拓展。但其互聯網服務部分,主要依賴流量廣告創收,在近些年廣告投放市場整體收縮的背景下,想要維持業務增長,只能在手機之外的智能硬件渠道,尋找新的廣告位。

  小米相信,在每一個分散而又有機會實現智能化升級的生活消費行業里,都有誕生下一個小米的可能性;而當這些智能硬件產品為大眾廣泛接受、逐漸形成產業生態后,上游的優質代工廠、元器件品牌,以及下游的各類技術、服務領域同樣都會浮現投資價值。

  所以自2014年起,小米就專門成立了全資子公司“天津金米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作為投資主體,采用“參股+孵化”的模式廣泛對外投資。由于占股比例多在10%至40%,這些小米生態鏈企業,在小米的財報中都會以投資資產的形式,貢獻其價值。

  另外,“小米生態鏈企業”的名號,對于初創企業獲得后續融資支持,是個相對自然的加分項,所以公司估值向上變動的機會很大。以2017年為例,當年小米系生態鏈企業公允價值的變動,為小米帶來了63.71億元的賬面收益,且超過了公司當年主營業務的凈利潤。

  隨著華米、石頭科技、云米等關鍵小米生態鏈企業步入獨立上市關鍵期,小米還可以通過拋售早期投資時獲得的優先股賺錢。財報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小米通過這種形式獲得了11.44億元的處置投資收益。

  做生態鏈 vs 用生態鏈

  按照小米方面的介紹,生態鏈公司把握核心技術與研發,小米則提供產品定義、工業設計、融資、渠道、品牌等全方位支持;早期“參股不控股”的投資思路,又確保了生態鏈公司之于小米的相對獨立性和積極性。

  不過實際上,小米生態鏈企業與小米的關系,遠比上述表述要復雜。這里以2019年遞交科創板招股書的“石頭科技”為主要案例,按照業務順序加以介紹——

  “石頭科技”這家以掃地機器人(13.840, 0.18, 1.32%)為主要產品的公司成立于2014年,公司創立8個月后正式獲得小米投資。到2019年4月上市時,天津金米持有其11.85%的股權。與小米關系頗深的風險投資機構“順為資本”也出現在股東名單中。“小米+順為”是小米生態鏈的投資者名單中頗為常見的組合。

  成為小米生態鏈企業的條件之一,就是被投企業承諾早期要將大量精力,放在“小米”或是“米家”品牌的產品研發和生產上。這也是小米為何可以在短時間內覆蓋從移動電源到吸頂燈、從吸塵器到無人機等多類目智能硬件的秘訣。

  在對外委托生產掃地機器人時,石頭科技可以拿到一個較低的價格,通過小米從合作供應商處采購電源線、Wi-Fi模組等零件。

  在華米科技的例子中,其早期采購成本甚至比同行業的Fitbit低50%。掌握關鍵零部件資源,生態鏈企業之間也可以直接形成采購關系,比如以電池業務為核心的紫米,就是多家小米生態鏈企業的供應商。

  下一步,石頭科技會將生產出的“米家掃地機器人”按照成本價賣給小米,送入小米的倉庫后,再由小米統一在線上線下渠道銷售。為了符合小米“追求性價比”的產品策略,這些為小米定制的產品對生態公司而言基本不賺錢,只能收回此前為生產產品墊付的資金。

  所以,幾乎所有小米生態鏈企業都在運營1至2年后,就開始銷售功能更強、價格更高的自有品牌和產品,走上“去小米化”的道路。自2017年起,石頭科技的“石頭掃地機器人”被推上除小米之外的天貓、京東、蘇寧,以及小米旗下的“有品”等多個電商平臺銷售。

  在向小米“直銷”的2016年,石頭科技的整體銷售費用只占到公司年收入的0.84%;到2018年,這一比例因為其他店商品渠道的加入,上升至5.35%。另一家小米生態鏈上市公司“云米”則在其招股書中披露,公司在“有品”電商銷售云米產品時,要向平臺支付總銷售額8%的傭金。

  目前,華米、云米、萬魔聲學等一批較成熟的生態鏈企業,正逐漸將重心轉移到中高端定位的自有品牌和產品上,來自小米的收入占比逐年快速下降。華米在自己的官網上,甚至去除了“小米生態鏈公司”的介紹。未來,小米與生態鏈企業或明或暗角力的情形,很可能會越來越多。

  看不見的賬期

  利用“參股不控股”的方式,小米成功將大量智能硬件的生產壓力交付給生態鏈企業,實現了短時間內多點開花的IoT布局。由于生態鏈企業的本質大多是所屬行業內的“小米”,企業也會面臨與小米手機業務類似的供應鏈管理難題。

  石頭科技、九號機器人、云米科技、華米科技等小米生態內已上市或擬上市的企業,都曾或多或少披露其“委托加工”,也就是對外交付代工生產的情況。例如,石頭科技自身就不生產產品,而是完全依賴代工廠“欣旺達(18.660, 0.87, 4.89%)”。同時,作為最大產品購買方的小米,與生態鏈企業間仍存在一定的結款周期,容易給企業的現金流帶來壓力。

  根據這4家生態鏈企業披露的經營數據,可以分別計算出3個指標:“存貨周轉天數”(也即公司所有成品、半成品全部賣空一輪所需要的時間)、“應收賬款周轉天數”(與小米及其他銷售渠道的賬期,30至60天),以及“應付賬款周轉天數”(與原料供應商和代工廠的賬期,60到90天,或者更長)。這3個指標綜合得出的“現金周轉周期”數字越小,意味著企業的資金運用效率越高。手機行業內,蘋果就曾以極致的“現金周轉周期”管理能力者稱,2018年它的存貨平均9天就能夠完全賣空一次,并將貨款在自己手中留84天之久,再打款給上游供應商。至于小米,《第一財經周刊》曾于2013年調查采訪過小米當時的周轉效率,彼時它用預約數決定生產量、用當周生產量決定下周銷售量,手機庫存完全周轉一次大約需要10天時間;因為部分經銷商是先付款再拿貨,回款周期也短,以至于小米的賬面上幾乎不會出現“應收賬款”。

  在過去幾年里,由于新增了IoT業務,還做了“新零售”,小米的對照公司中,多了像Costco、無印良品這樣的例子,庫存管理也無法像只做手機時那么激進、環環緊繃。從過去6個季度制成品占庫存的比例來看,2018年年底至今,公司將更多精力在處理存貨上。

  但如果從現金周轉周期等運營效率數據來看,小米的表現并不差:手機、智能硬件和配件的各類庫存,54天就能完全賣空一次,同時對供應商的應付賬款周轉天數長達3個月以上。

  利用上市公司體外的小米金融業務,小米近年嘗試自建商業保理公司,接管其與供應商之間的應收賬款。這對供應商而言,可以降低融資利率、縮短實際賬期;而小米也將供應商及生態鏈企業與自己越捆越緊。2018年,小米保理業務累計處理了98筆業務,服務對象均為小米手機的零部件供應商。

  一旦金融產品創新層面有所放開,小米還能通過保理公司獲得再融資機會。根據2018年3月獲批的“中信證券“小米1號第一期供應鏈金融應付賬款資產支持專項”的產品介紹,這是國內首單支持“新經濟企業”供應鏈金融的資產支持產品,儲架發行總規模高達100億元。

  2018年小米上市前后,如何為這家業務多元的公司定性和估值,成了投資者間的熱門話題。樂觀者認為,可以用“蘋果+騰訊+紅杉”的組合,對應小米的智能手機、互聯網服務和IoT三大業務,這樣看來,小米的價值顯然是遭到了低估;悲觀者則認為,如果小米無法有效解決智能硬件銷售、互聯網服務增長、新興市場拓展等一系列問題,那么好公司與好股票之間將永遠存在估值的障礙。

分享到:
責任編輯:zsz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