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蘇寧拼購如何用“拼基地”講故事:一粒黃豆,一座基地,一個貧困縣
宣恩位于湖北省西南邊陲,地處武陵山腹地,是剛剛脫貧的國家級貧困縣,革命老區縣。全縣5鎮4鄉,總人口36.2萬,其中少數民族占比68.4%,脫貧前的貧困人口90356人。貧困人口多、覆蓋面廣、貧困程度深。
宣恩盛產黃豆,其黃豆富含硒元素,作為人體必需的營養元素,硒已被證明具有防癌抗癌與延緩衰老的功效,宣恩當地的農產品,更有產品健康、品質上乘、營養價值頗高的優勢。本地土家愛公司加工的豆制品也得到了國家質監局總局的認證,達到出口歐盟的標準,含金量很高。
然而,這里交通基礎設施差,物流成本高,信息閉塞,農產品銷售可以說是困難重重。
而今年初與蘇寧的合作,為宣恩縣點亮了走出貧困的路。
“感謝這家電商賣掉了我們的黃豆。”農戶的幸福感,樸實且真摯。
去年11月,蘇寧在宣恩一次性采購宣恩豆皮3800箱、黃豆10噸進行銷售后,網上銷量持續上漲,網民好評如潮。
今年1月26日,蘇寧拼購與宣恩縣政府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在宣恩產品的開發、加工、銷售等方面,利用各自的優勢,進行全面的合作。與此同時,蘇寧拼購的首個“拼基地”落戶于此,承包的三萬畝富硒黃豆基地也正式落地。宣恩成為蘇寧拼購產地直采的第一站,終于有了農產品對接大市場的橋梁和紐帶。
根據當時的協議,蘇寧拼購將為宣恩當地213個貧困村、7413戶貧困戶、18000多名貧困人口打開一條直通城市消費者的通道。雙方合作加強當地實現農產品上行,預計全年銷售農產品3億元,助力當地實現電子商務出貨翻一番。
當然,“拼基地”不僅僅是幫農戶賣貨那么簡單,蘇寧還承擔起社會責任,做一家“五當電商”:納稅在當地、就業在當地、服務在當地、造福在當地、銷售在當地。蘇寧拼購總經理張奎表示,為宣恩引入資本、打開銷路只是第一步,蘇寧還要把資本留在當地,為居民提供就業機會,要造福,更要造富。
今年年初,蘇寧拼購推出了“包山包湖包海”計劃,深入農業產地,建立農產品拼基地。今年一季度,蘇寧拼購將在全國11個省、市、自治區建起首批23個食品、生鮮、農產品拼基地,占地面積突破百萬畝,而宣恩就是蘇寧建立的第一個拼基地。
就在不久前,蘇寧拼購宣布升級“包山包湖包海”計劃,將建立500個拼拼莊園,為拼購用戶帶來更多高品質低價格的優質產品,同時通過整合渠道賦能農業發展,助力農產品上行。
事實上,自2017年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以來,在智慧零售理念指導下,蘇寧推出精準扶貧等系列鄉村振興計劃,幫助農特產品走出去,實現農民創業致富,進一步盤活鄉村經濟,助力振興鄉村。
目前,信息不對稱是農特產品滯銷的主要原因。蘇寧拼購依托智慧零售大數據和完善的冷鏈物流能力,預知消費,輔助生產,通過快速的物流增加農民效益,讓農產品走向全球。
另外,農村想要鞏固脫貧致富,引入外來“活水”必不可少,外來資本的注入可實現“農業產業化、農品品牌化、農人專業化”的發展道路。不得不說,自蘇寧拼購拼基地建設加速落地以來,助農成績斐然,堪稱互聯網+農業的典型成功案例。
授人以魚的同時授人以漁,最后再讓更多過來人,帶著他們自己的感悟與經驗,去傳遞經歷、幫扶他人,從點到面,形成社會效應,這正是蘇寧的扶貧實踐。
蘇寧控股集團董事長張近東此前所說:“踐行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創立的初心,更是企業發展的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