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紋門鎖不安全?專家稱:極端實驗條件超出合理范圍

2019-08-15 16:05:34   來源:家電消費網   評論:0   [收藏]   [評論]
導讀:  媒體報道京津冀消協檢測38款智能門鎖沒有1款完全合格的新聞,已經成為熱門話題,甚至引起行業和用戶恐慌,引發人們對智能門鎖安全可靠性的討論。   (配圖源自CCTV13《每周質量報告》新聞視頻)  復制指
  媒體報道京津冀消協檢測38款智能門鎖沒有1款“完全合格”的新聞,已經成為熱門話題,甚至引起行業和用戶恐慌,引發人們對智能門鎖安全可靠性的討論。

      (配圖源自CCTV13《每周質量報告》新聞視頻)

  復制指紋極為困難且違法

  首先了解一下大眾關注最多的“假指紋解鎖”。報道中出現的,檢測人員用“假指紋”進行實驗時,智能門鎖均被“輕易”解鎖。這個開鎖實驗是在實驗室條件下,“假指紋”已經被事先制作完成,然后進行測試。

  但“假指紋”又是如何被復制的?報道沒有詳解過程,“假指紋”制作是在實驗室中,用錄入指紋的手指,按壓在帶有導電介質的硅膠上,利用專業工具制作而成。也就是用門鎖主人自己的指紋,制作一枚“硅膠指紋”,然后打開門鎖。

  可是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復制條件很難成立。而在人們抓握過的物品、打開過的智能鎖上,提取指紋時大多是重疊交錯的,幾乎沒有可能打開正規品牌的指紋鎖。要想制作此類“假指紋”,需要本人親自配合復制指紋制作才能完成,因此在現實生活中通過提取指紋進行“假指紋”解鎖的概率很低。而通過其它渠道或技術手段獲取用戶指紋的難度不亞于撬鎖入戶,并且屬于違法行為。

  實驗條件嚴苛,有助行業提升技術水平

  相關報道在社會上引起極大的反響,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檢測人員說,本次針對智能門鎖的檢測比較苛刻,甚至超過國標。

              (配圖源自CCTV2《第一時間》新聞視頻)

  比如針對使用環境的檢測,按照GA374(公共安全行業標準)要求,最大范圍為-25℃至55℃,而本次實驗按照極限-40℃至70℃進行。即便是在中國最北端的漠河,在12月份里日均最低溫也只不過-34℃,而在南海群島的歷史最高氣溫也不會超過70℃。這種溫度極限測試,相對于現實生活來說沒有太多實際意義,但確實會督促大品牌不斷完善產品。

  此外,報道中出現的電路非正常實驗也是人們關心的焦點,擔心自家門鎖會被越過密碼、指紋被輕松打開。實驗中,用拆機后人為制造短路的方式模擬芯片故障,饒過密碼或指紋下發的開鎖指令,直接驅動芯片工作開啟門鎖。這類實驗要求系統或設備出現隨機故障時,仍能執行正常功能。對于普通用戶而言,這類實驗室條件下實現的極端故障幾乎不會出現,和極限溫度測試一樣,無需過度擔心。

  也有媒體指出,主流品牌一直在完善相關技術,一如手機、電腦系統經歷過的歷程一樣,在不斷的自我完善,不斷進步學習。比如經歷了去年小黑盒事件的“洗禮”,主流品牌對高強度電磁干擾已經有了解決方案。

  有人引用醫學界的一句名言,叫做“離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業內人士也在呼吁,應當在“正常或合理可預見的使用情況下”,以科學嚴謹的態度討論檢測結果,真正保護用戶的各項權益,促進產業積極發展。

  半導體技術作為一項前沿技術,其商業表述存在不夠嚴謹的成分,各大品牌已經著手修改容易引起用戶誤解的商業表述,檢測機構和媒體的監督已經在發揮作用。而只有高標準檢測與求實客觀的報道,才能為消費者的購買提供有指導意義的參考。

分享到:
責任編輯:zsz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