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創意X《中國國家地理·中華遺產》首發“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數字藏品
這個時代,文化遺產應有什么樣的面孔?中華文明綿延五千年,以獨特的基因屹立東方,豐富著全人類的文明圖譜。璨若星河的中華文明或藏于館閣,或見諸典籍,或屹于大地,凝結著千百年來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和智慧創造。

6月11日,將迎來我國第17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為“文物保護:時代共進 人民共享”。同日,人民創意將聯合《中國國家地理·中華遺產》雜志,共同發布“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系列數字藏品,以“山·水·城”為題,在特別的日子里喚醒中國土地上沉睡的歷史記憶,演繹出新時代下可感可知的時代風采。

作為全球排名第二的世界遺產大國和現任世界遺產委員會委員國,中國是世界公認的文明古國,截至目前已擁有世界遺產56項。我國自然條件多樣,文明歷史悠久,中國古人對自然的哲學性審美賦予其豐富的文化內涵,使我國眾多世界遺產呈現出自然和文化的復合性。
如今,“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以創意的出彩、樣式的多彩、科技的添彩讓古老的遺產融入生命的活力之中,成為人們獲得幸福感和滿足感的文化空間,這便是“時代共進 人民共享”的最真實呈現。
01 復原文化遺產場景 遺存珍貴再現
“不求原物長存”我國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先生曾如是說。珍貴的文化遺產是在人文環境與自然環境長期磨合下形成的,在很長時間內,由于人類活動、環境變化、自然災害、保護能力等原因,大量文化與自然遺產發生了不可逆的改變。但隨著目前我國已進入信息化技術高速發展的數字時代,文化遺產讓人重新思考“想象力”的價值,通過將文化遺產的某一歷史場景進行視覺化的復原,充分詮釋了文化遺產的歷史可讀性,還原歷史的真實味道。

6月11日人民創意聯合《中國國家地理·中華遺產》雜志發布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數字藏品中,首次將“頤和園”與“萬里長城”用數字藏品的形式,進行了文化場景復原重現,還原舊日時光,讓久經歲月考驗的文化遺產在新時代下再現一個真實的文化中國。
頤和園-《清漪園重復原圖》

1998年,頤和園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而作為前身的清漪園,則賦予了它“仙風道骨”。清漪園于1750年開始營造到竣工,僅用15年的時間,形成了從現清華園到香山長達二十公里的皇家園林,清漪園以萬壽山和昆明湖為依托,在原有真山、真水的基礎上,精心設計改造,其景致幾乎可與杭州西湖一一對應。山水環繞、山水相依的清漪園,成為最具湖山之勝的皇家園林,其建筑規模和藝術成就遠超頤和園。

清漪園在1860年同圓明園一道被英法聯軍焚毀,直到20多年后,慈禧才將它重新翻建,雖然園林主體得以恢復,但規模小于從前,慈禧將這里定位她晚年修養之地,并取“頤養沖和”之意,并改名為“頤和園”。興建清漪園時正值“乾隆盛世”,作為清漪園的總設計師,從某種意義上而言,乾隆的高度決定了清漪園的高度,而如今要依清漪園的原樣重建自然無法實現。此次人民創意發布的“清漪園復原圖”數字藏品,是根據史料記述和實地考察后復原而成的清漪園景觀,重新272年前乾隆的大手筆,一起看看當年的頤和園是如何的“清且漣漪”。
萬里長城-《長城形勝輿圖》

1987年,長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作為世界十大文化遺產之一,長城橫貫中國北方從海濱到內陸兩萬多公里,見證兩千多年來中華民族的變遷和發展。這座偉大的人工建筑已經深深地嵌入了中國的地理版圖和文化肌理,成為中國最具標志性的符號之一。

“四鎮三關”看長城。明代劉效祖所著邊塞志書《四鎮三關志》,歷數其四大邊鎮統御下的畿輔長城以及這段長城最為重要的三大關隘。數百年前,人們攬勝山川地勢,將天工與人力合為一體,為北京締造了一條堅固防線。數百年后,出三關,遍四鎮,窺垛口,察烽遂,以地圖描繪四鎮長城的大致走勢及現存長城的主要段落,并標出十大著名長城與雄關。此次人民創意發布的“長城形勝輿圖”數字藏品正是以此為基礎創作,重溫這段長城的珍貴遺存,得以一窺當年北京邊關的雄闊樣貌。
02 山水相逢人城共生 自然瑰寶傳千年
巍巍中華,壯美遼闊,境內奇峰聳立,川河奔流,山山水水間盡現大自然之神奇。中國人看待山水時有一種刻骨銘心的審美表達,游山玩水不僅是休閑娛樂,更是人與自然的交匯和交融。因為有了人,于是有了山、水、城的共生共融,于是如今山水變煥城絢麗的詩文書畫,演繹著別樣的“中國式浪漫”。此次人民創意還特別免費發布了“兩山兩水兩城”的文化與自然遺產系列數字藏品共6幅,藏品分別取材于泰山、五臺山、西湖、大運河、殷墟、良渚古城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景觀遺產,讓文化與自然遺產,在廣袤的中華土地上大放光彩。
在目前中國的56處世界遺產中,便有有10處是山,其中4處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山東·泰山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1987年,作為五岳獨尊,當仁不讓的王朝首山,泰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為中國第一個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作為中國的傳統名山,泰山承載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歷代君王封禪祭祀,文人墨客吟詠題刻,留存了豐富的文物古跡。泰山的風景以壯麗著稱,重疊的山勢,厚重的形體,蒼松巨石,云煙變幻,雄渾中兼有明麗,靜穆中透著神奇,具有特殊的歷史、文化、美學和科學價值。
山西·五臺山

2009年,五臺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同時也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五臺山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古建成群、文物薈萃、珍品云集,薈萃了自北魏以來唐、宋、元、明、清歷朝歷代的建筑、繪畫、雕刻等藝術精華,見證了近兩千年間,佛教中國化的過程及其在東亞地區的傳播歷程。這片見證兩千多年佛教演變史的寺廟建筑群,憑借其獨特的自然、人文等資源,被世界所知。
五千年來的中國史幾乎是一部治水史,中國人的文化可以說就是治水文化。在中國的世界遺產中,大運河、西湖、都江堰都屬此類。
杭州·西湖

西湖2011年正式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唯一一個湖泊類文化遺產。西湖以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山水秀麗、文化濃郁而聞名。西湖的美不僅在湖,也在于山、還在于文、更在于人,自然、人文、歷史、藝術,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從蘇東坡吟誦出“欲將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開始,經過近千年的演化,西湖已經被一代代人們賦予了生命和個性。
大運河

2014年6月22日,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宣布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浩蕩的大運河,被譽為我國東部的南北大動脈和中國大一統的紐帶。作為世界上最長和最古老的運河,它與萬里長城一起被稱為中國古代兩項偉大工程。穿越6省市,流淌了2500年,3000里大運河最精彩的一段在江蘇。2021年,蘇州正式提出建設“運河十景”,“平望·四河匯集”名列其中,在十景中顯得十分特殊,因為其余九景多是沿著一條運河分布,唯有平望匯集了四條運河,其交通樞紐的地位十分顯著。
從山水到風水,人城共生。紫禁城,平遙古城、麗江古城、高句麗王城、澳門歷史城區、殷墟、元上都遺址、土司遺址、良渚古城……這些都是我們的“城”,偉大城池,偉大珍寶。
殷墟

殷墟是中國商代晚期的都城,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并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古代都城遺址,距今已有3300年歷史,2006年殷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殷墟”數字藏品中所呈現的藏品原型是出土于殷墟王陵區的青銅人面像,血肉豐滿地還原了商族人的形象。據文獻記載,他們認為自己是鳥的傳人,發源地大約在今天的豫北冀南地區。
良渚古城

2019年,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華文明五千多年歷史得到實證,遺產地的價值以及真實性、完整性得到了世界范圍的認可。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良渚古城遺址展現了一個存在于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以稻作農業為經濟支撐、并存在社會分化和統一信仰體系的早期區域性國家形態,印證了長江流域對中國文明起源的杰出貢獻。這個叫良渚的地方,彼時已創造出超乎想象的高度文明。它,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實證。
03 數字藏品發布信息
人民創意X《中國國家地理·中華遺產》聯合呈現的“文化和自然遺產”特別企劃主題數字藏品將于6月11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天上線,屆時將共發行8份數字藏品,每份藏品1999份。用戶可在百度APP搜索「百度超級鏈錢包」直達數字藏品頁面進行收藏購買,此次發售僅針對安卓系統手機用戶開放。
發布時間:“大運河”“西湖”“五臺山”三幅數字藏品將于10:00免費限量投放;“泰山”“殷墟”“良渚遺址”三幅數字藏品將于10:30免費限量投放,“清漪園復原圖”及“長城形勝輿圖”數字藏品將于11:00一并限量發售。

歷史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歷史的血脈。世界遺產作為自然瑰寶和文明精華,蘊涵很多古人對人地關系的理解以及在此基礎上合理利用的智慧,對今天仍具有重要啟示。在日新月異的今天,人民創意需要不斷尋找新的呈現形式、表達方式,傳遞更為豐富的時代價值。保護好、傳承好這些珍貴的遺產資源,讓遺產永續,文明才能薪火相傳,人類才能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