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峰科技發布兩款AR光機,攻克八大行業難題,加速AR眼鏡大眾化
該方案以“單光機驅動雙目顯示”為核心架構,也就是采用一個光機,通過特殊的光學設計,將光機輸入的光獨立輸送到眼鏡的左右目鏡片,最后實現雙目獨立顯示。作為光峰科技與谷東智能深度合作的標桿成果,從光學性能、成本控制、功耗管理三大維度實現系統性突破,徹底破解傳統AR眼鏡“高性能必高成本”的行業困局。
(圖注:搭載了蜻蜓G1光機的AR眼鏡樣機)
該方案的推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不僅一舉攻克多項長期制約行業發展的技術瓶頸,全方位升級用戶體驗,更有望顛覆AR眼鏡當前的價格體系,將終端產品價格拉至1500-2000元區間,為行業實現千萬級量產目標按下“加速鍵”。
一、成本優勢凸顯,為行業實現千萬級量產筑牢根基
相較于成本高昂的Micro LED +衍射光波導方案,“LCoS+PVG光波導”的組合精準切中 AR 眼鏡普及的核心痛點 —— 成本可控。其中,LCoS 技術成熟度高,產業鏈配套完善,不僅能保障產品性能穩定,更能有效降低硬件成本,為終端售價下探提供關鍵支撐;而親民的價格,正是 AR 眼鏡打開大眾消費市場的必要前提。
從成本構成來看,AR 眼鏡光學顯示系統占整體成本約 40%,光機更是該系統中的核心高成本部件。傳統雙光機方案需為左右眼分別配備一套獨立光機系統,直接導致硬件成本居高不下;而 “一拖二” 方案僅需一個光機,核心顯示單元數量減半,大幅精簡物料成本與組裝復雜度。
多重因素疊加下,采用本解決方案的AR眼鏡的終端價格被壓縮至 1500-2000元區間,較當前消費級AR眼鏡3000元以上均價大幅降低,為AR眼鏡在大眾市場的普及掃清價格障礙。為AR眼鏡從“小眾嘗鮮”邁向“大眾消費”奠定堅實基礎。
二、發布兩款AR光機,全維度性能領跑行業
在本次發布的解決方案中,光峰科技同步推出兩款LCoS AR光機——蜻蜓G1與彩虹C1。兩款光機憑借全維度的卓越性能,成為方案突破技術瓶頸的核心支撐,為AR眼鏡帶來更優的顯示效果與使用體驗。
(1)蜻蜓G1:小巧低耗,適配多元場景
顯示效果上,蜻蜓G1光機的分辨率為640x200,可清晰呈現細膩畫面細節;視場角(FOV)約25°且支持定制化調整,滿足不同場景下的視野需求;虛像距約為5m,能營造出較為舒適的視覺距離。顏色上采用單色(綠色),搭配大于500:1的FOFO對比度,讓畫面明暗層次更分明。
在形態與功耗控制上,蜻蜓G1光機單目體積約為0.35cc,這種小巧的光機形態更易適配眼鏡設計,另外,與傳統的“一拖二”方案相比,蜻蜓方案支持鏡面角度設計,同時外觀也更符合眼鏡形態,這些特點極大地提升了AR眼鏡的佩戴舒適性和便攜性;典型應用場景下,單目光源功耗約為55nit/mW,100%APL總功耗約為100mW(雙目總功耗+硬件功耗),在能耗控制上表現出色,有助于延長設備的續航時間,再疊加 “一拖二” 方案減少光機數量的優勢,進一步降低設備整體功耗,從根本上改善AR眼鏡續航短板,為“全天候AR”體驗提供可能。
(2)彩虹C1:全彩適配,拓展應用邊界
光峰科技推出的彩虹C1 RGB全彩LCoS 光機,功能與應用適配性出色。支持單目和雙目 AR 顯示方案,還能適配拍攝 preview 等全彩 AR 場景,且樣品及預量產已準備好。
視覺表現上,分辨率有 640x480 或 960*720 可選,畫面清晰;視場角約 30°,為導航、游戲等場景帶來更廣闊視野;虛像距約 5m,符合人眼觀看習慣,長時間使用不易疲勞。色彩采用 RGB 全彩設計,能精準還原豐富色彩,讓AR內容更鮮活。亮度≤3lm,FOFO對比度超400:1,不同光線下畫面都清晰分明。體積約0.8cc,小巧易集成,支持定制化設計,助力AR設備實現輕薄化。
三、突破八大行業難題,全方位升級用戶體驗
依托蜻蜓G1光機的出色性能,本次發布的AR眼鏡光學解決方案成功突破八大行業難題,從設計、顯示、佩戴等多維度實現體驗躍升:
突破一、解放鏡腿,設計更加自由
傳統雙光機方案中,光機需分別安裝在眼鏡兩側鏡腿,非常容易導致與同樣布置在鏡腿的攝像頭等元器件爭奪空間,導致鏡腿臃腫粗笨,既影響產品美觀,又降低佩戴舒適度。
“一拖二”方案創新性地將唯一光機置于鏡框中央(如鼻托或橫梁位置),徹底釋放兩側鏡腿空間。這一設計不僅讓設計師能打造更符合人體工學的平衡結構,還可將空余空間留給其他功能元器件;更重要的是,為未來AR眼鏡實現“與普通眼鏡無異的極致輕薄”提供可能,大幅拓展工業設計的想象空間與結構自由度,同時讓AR眼鏡形態更貼近日常眼鏡,減少產品突兀感,兼顧美觀與佩戴體驗。
突破二、適配人臉曲面,支持鏡片夾角設計
傳統“一拖二”方案波導是從同一塊晶圓上切割而來,因此兩鏡片夾角為180°,呈現一個平面的效果,這與普通人臉的曲面結構存在明顯矛盾——剛性的鏡片夾角難以貼合人臉自然曲面,影響佩戴舒適度與美觀程度。
而本解決方案中,做到了,在不犧牲光學性能的前提下,讓鏡片形成一定夾角,使光路更好地“擁抱”人臉曲面,進一步提升用戶體驗。
突破三、提升光柵耦入效率,減少光能量損耗
傳統“一拖二”方案的耦入區多采用直光柵設計,受結構限制,直光柵的周期、占空比等參數難以同時適配不同角度、不同波長的光線,導致光線從光機射出后,部分因角度不匹配、不符合衍射條件無法進入波導,轉而反射或散射,造成光能量損失,耦入效率上限較低。
本解決方案通過改進直光柵結構設計,優化參數適配性,大幅提升光柵耦入效率,有效減少光能量損耗,確保更多光線能穩定進入波導,為畫面亮度與顯示效果提供堅實保障。
突破四、小出瞳,偏振光,進一步提升波導效率,降低波導的重量
蜻蜓光機出光為偏振光,更有利于提升波導效率。同時特有的光機小出瞳設計,可以使得光能的傳輸更加高效,進一步提升整機的續航時間。同時更小的光機出瞳使其天然更加適配輕薄的波導,這對于目前對每一克減重都斤斤計較的AR眼鏡來說無疑是非常好的消息。
突破五、支持3D顯示,豐富體驗維度
3D顯示雖非AR 眼鏡核心功能,但能顯著提升用戶在虛擬場景中的沉浸感。傳統 “一拖二” 方案因單光機架構限制,難以實現左右眼顯示不同畫面,通常會忽略 3D 功能;而本解決方案通過創新光學設計與信號控制機制,成功支持 3D 顯示,為用戶帶來更豐富的視覺體驗,拓展 AR 眼鏡在游戲娛樂、教育培訓、工業仿真等場景的應用潛力。
突破六、避免眼鏡中間向后突出
傳統一拖二方案當中,光機及配套的光學元件集中布置在眼鏡的中間位置,疊加單光機本身的體積,易導致眼鏡中間部位向后凸起。這一結構問題不僅可能因凸起部分與鼻梁貼合過近產生灼熱感,還會給部分用戶帶來佩戴心理壓迫感,影響使用體驗。
本解決方案通過優化光機體積與光學元件布局,徹底規避中間凸起問題,讓AR眼鏡佩戴更貼合面部,既消除灼熱感與壓迫感,又進一步提升整體佩戴舒適度。
突破七、更有利于整機生產
蜻蜓模組采用異側耦入耦出的方式,只需完成光機和光即可,圖像光對雙目波導角度變化不敏感,這有助于減少眼鏡組裝調光步驟,顯著提升眼鏡組裝良率,同時會降低對鏡框剛度的需求,可使用塑膠鏡框替代金屬鏡框,有助于眼鏡降本與減重。
突破八、優化雙目融合,畫面更加自然穩定
蜻蜓模組天然可以實現雙目的匯聚角度,讓觀看者更加舒適自然。此外,傳統的雙光機方案采用獨立光機驅動左右眼波導,理論上是可以通過分別校準實現精準匹配。但實際上會面臨兩大挑戰:一是光機硬件差異(如Micro-LED芯片亮度偏差、LCoS面板響應速度不一致)可能導致左右眼亮度差超過8%、時延差大于1ms。 二是雙光機布局需協調鼻梁兩側空間,光路長度偏差易引發幾何畸變(如水平方向放大率差異>2%)。
這些問題,其實會加劇雙目融合的“調節--輻輳沖突”,用戶在觀看近距離虛擬物體時(如1米內的虛擬鍵盤),睫狀肌與眼球轉動的協調誤差可能增加30%。
一拖二方案通過單光機分光設計從源頭減少變量:同一光機發出的光線經過對稱光柵分束后,左右眼圖像的時序同步誤差可控制在0.1ms以內,遠低于雙光機方案的0.5ms典型值;亮度均勻性偏差通常<5%,且避免了雙光機因溫度漂移(如工作30分鐘后光效差異擴大)導致的動態失衡。
這種“同源性”使雙目融合的校準復雜度降低60%,尤其在顯示快速移動的虛擬內容時(如AR導航中的箭頭指示),重影出現概率可從雙光機方案的15%降至5%以下。
也就是說,從技術實現上看,單一光機產生同一源圖像,通過對稱的光路傳輸給雙眼,從根本上保證了左右眼圖像在亮度、色彩、色溫、時延上的高度一致性。這極大地簡化了后期圖像調試和雙目融合的算法工作,最終呈現視覺負擔更小、沉浸感更強的穩定畫面。